机器学习实战笔记二——K近邻算法
辅车相依,唇亡齿寒。————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
K近邻算法概述
K近邻算法采用测量不同特征值之间的距离方法进行分类。
具有精度高、对异常值不敏感、无数据输入假定,可以适用于数值型和标称型的优点,但是计算复杂度高、空间复杂度高。
K近邻算法的工作原理
存在一个样本数据集合,也称作训练样本集,并且样本集中每个数据都存在标签,即我们知道样本集中每一数据与所属分类的对应关系。输入没有标签的新数据后,将新数据的每个特征与样本集中数据对应的特征进行比较,然后算法提取样本集中特征最相似数据(最近邻)的分类标签。一般来说,我们只选择样本数据集中前k个最相似的数据,这就是k-近邻算法中k的出处,通常k是不大于20的整数。最后,选择k个最相似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分类,作为新数据的分类。
以电影分类为例,统计电影中的打斗镜头次数与接吻镜头次数作为特征值,计算所预测的电影与已知电影的距离,假定k=3,即选择三个“距离”最靠近的电影,根据这三个电影的类型决定未知电影的类型。
K近邻算法的一般流程
(1) 收集数据:可以使用任何方法。
(2) 准备数据:距离计算所需要的数值,最好是结构化的数据格式。
(3) 分析数据:可以使用任何方法。
(4) 训练算法:此步骤不适用于k-近邻算法。
(5) 测试算法:计算错误率。
(6) 使用算法:首先需要输入样本数据和结构化的输出结果,然后运行k-近邻算法判定输入数据分别属于哪个分类,最后应用对计算出的分类执行后续的处理。
算法程序步骤
导入数据:创建数据集与标签
python程序如下:
1 | from numpy import * |
这里我们创建了两组数据,一组4行两列的group
矩阵,表示我们已知的4组数据,每组数据包含两个特征;labels
表示我们已知的数据标签,分别对应group
中的4行数据。
执行kNN算法
kNN算法伪代码:
对未知类别属性的数据集中的每个点依次执行以下操作:
(1) 计算已知类别数据集中的点与当前点之间的距离;
(2) 按照距离递增次序排序;
(3) 选取与当前点距离最小的k个点;
(4) 确定前k个点所在类别的出现频率;
(5) 返回前k个点出现频率最高的类别作为当前点的预测分类。
其python程序源码以及代码解读如下:
1 | from numpy import * |
如何测试分类器
错误率:错误结果的次数除以测试执行的总数。
完美分类器的错误率为0,最差分类器的错误率是1.0。